魯迅閱讀心史:“須仰視才見”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袁世凱去世前留下一傳位遺囑,眾人看後肅然起敬
99年前的5月,《新青年》月刊發表瞭魯迅短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冷峻,犀利,《狂人日記》像一道閃電,穿透鐵屋中的黑暗,照見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現代意識由此照進文學中國的現場。百年來,魯迅之眼的審視,仍以其冷峻的反思和犀利的自省,鞭策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砥礪前行。這也是今天我們紀念魯迅的理由所在。
——編者
“須仰視才見”,是魯迅小說《一件小事》裡的一句話,是小說中的“我”感受到人力車夫愈走愈高大的背影後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魯迅就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人力車夫”,他以甘願蠟炬成灰的品格和默默付出的毅力,為民族性格的鑄造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真正的經典不會被撼動
和一些人的不以為然不同,我敬重那些致力於魯迅研究的專傢。一個民族偉大的經典作傢,需要人們敬仰,更需要有人不懈地以專業的精神和水準去闡釋和挖掘,使經典作傢的思想、精神及藝術光彩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始終熠熠生輝。這種專業的研究並不能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反而有一種飛蛾投火般的悲壯感,但對一個國傢和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言,這樣的人和精神是必須要有的。至今還記得30多年前的某個冬日,我坐在一間簡陋的學生宿舍裡,從一本學術刊物上讀到一篇振聾發聵的文章:王富仁的《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完全被震到瞭!魯迅還可以這樣研究?研究者還可以如此全情投入地去抒寫對魯迅的認知而全然不見“論文”的固定格式。可見魯迅研究界在那時已經擁有很多瞭不起的才俊。保持對魯迅的閱讀,蓄積“魯迅研究”的願望,也成瞭我個人長期堅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