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廟號'和'謚號'是什麼意思?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褒姒與周幽王是什麼關系?褒姒最後是怎麼死的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呼有何意義呢?1、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隻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瞭廟號。2、謚號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裡、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