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
文章分類:元朝
導讀: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警示人們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要有勇於懷疑的精神,語意精辟透脫,這在當時可謂“空谷足音”,難能可貴!書法中“師古而不泥古”也有此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清醒認識自我,從而展現個性的一面,本文作者觀點鮮明、辯證分析體現出嚴謹的治學風范,非常值得學習。)
趙孟頫為什麼要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它代表瞭什麼樣的藝術思潮,它淵源於哪裡,它的本質是什麼?
元代書法傢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稱:“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其中“用筆千古不易”一語對後世影響頗大。不少人把它奉為金科玉律,頌揚它是“至理名言”,因此,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一番仔細的考察。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局部)
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的直接因素是為瞭反對宋人對筆法的自由化。宋代的書法傢們認為唐人森嚴的筆法使他們的藝術個性受到束縛,而主張筆法自由化。蘇軾稱“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黃庭堅亦說“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在實踐中,宋代書傢們以各自對用筆的理解和探索,表現出瞭豐富多樣的筆法,而促使瞭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這種自由化的筆法,到瞭書法的潮流進入復古時期的元代,遭到瞭堅決的反對,認為這是丟掉瞭古法,所以趙孟頫就提出瞭“用筆千古不易”的復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