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七月帖》賞析:忽然秋月 但有感嘆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王羲之和《蘭亭序》故事將搬上銀幕
王羲之《七月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歷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七月的第一個節氣便是立秋。古人多以莊嚴的儀式來迎接新的節氣。西周時期,逢立秋之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及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活動。秋,甲骨文形似蝗蟲,疑與最初祭祀蝗神有關。“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謁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於壇,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廟,名曰貙劉。”《後漢書·祭祀志》)唐代依舊沿襲此制,“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新唐書·禮樂志》)許慎《說文解字》對“秋”字的解釋為“禾谷熟也,從禾”。關於“秋”字的寫法,後世多有變化:
秋風初至,炎涼更替,易觸發人的憂思,自古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之作。《詩經·小雅·四月》雲:“秋日淒淒,百卉具腓。”屈原《湘夫人》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其《九歌·抽思》又雲:“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宋玉《九辯》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明代胡應麟評價曰:“皆千古言秋之祖。”古人認為“尺牘疏書,千裡面目”,對於寫給友人的書札,格外重視,魏晉時期門閥士族之間甚至出現瞭以“尺牘爭勝”的風氣,王羲之無疑是這方面的翹楚,而王羲之的《七月帖》則是書與文相表裡,筆墨在行雲流水之間,道盡人生之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