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為什麼得不到公正的評價(下)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慈禧最寵愛的太監李蓮英墓被盜,死相奇特,似被人謀殺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朝廷內外同樣一片主戰聲,而盛宣懷卻一開始就主張和議避戰。他清楚知道,李鴻章僅派少量軍隊到朝鮮隻是佯裝要與日本人作戰,而當時受命赴朝的葉志超的部隊沒有朝鮮語的翻譯,沒有一個瞭解朝鮮地理的官員,這仗怎麼打?他因在這場戰爭中被李鴻章命“總理後路轉運事”的工作,而對國內戰備、物資、軍械、軍隊和將領等等方面的情況,有更清楚和全面的把握。如他知道周馥在被命“總理前敵營務處”一個多月後,仍不肯赴朝指揮軍隊;淮軍老將劉銘傳在各方寄予重望之下,卻以病拒絕清廷以“統率前敵諸軍”之召;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張之洞,堅決不允將南洋兵船撥借給北洋;而在前線作為“總統各軍”的葉志超,卻調不動各路軍隊;而再被派赴朝鮮與韓官員聯絡的袁世凱亦一再延拖不肯前往,等等。故在中日朝鮮戰爭的戰火尚未蔓延到中國國內之際,盛宣懷曾力主中國放棄朝鮮,而讓朝鮮成為完全一獨立國。當中日在朝鮮的戰爭打響後,他堅決支持李鴻章請求俄、英、美等國出面在中日之間調停的主張,而與李鴻章一道多次被禦史奏劾。李鴻章代表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後,朝廷官員、到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紛紛上書表達毀約繼續與日本作戰的立場。而盛宣懷堅決反對毀約,事實上“三國幹涉還遼”是盛宣懷與駐天津的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等人策劃出來的。不能毀約,但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向日本施加壓力,讓其退還遼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