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強推改名運動,表明理想主義者靠拍腦門決策果然不行!
提到西漢末年的最大權臣王莽,人們不免會想起他篡漢後大搞改革的行為。按照正常思路,像王莽這樣在當時極富威望、極具改革思想的政治傢,以皇帝身份親自改革應該能將國傢搞得不錯,但事實是,他不折騰還能勉強維持,他一折騰反倒加速瞭政權的滅亡。王莽的改革是全方位立體式改革,這裡不一一贅述,隻說一說他大搞改名運動的趣事和影響。
王莽信奉儒傢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將改制的突破口選定為改名,在建國元年他就宣佈:將天下田改名為“王田”,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
為瞭表示改朝換代,革漢立新,廢劉興王,王莽根據儒傢經典,將一大批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在中央官職中,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共工,水衡都尉為予虞,光祿勛為司中,太仆為太禦,衛尉為太衛,執金吾為奮武,中尉為軍正。地方官職的名稱也多有改動:太守改為大尹(或卒正、連率)、都尉改為太尉、縣令(長)改為宰等等。此外,王莽還增加瞭許多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於九卿;置大贅官執掌輿服禦物,後又典兵,位上卿;設司恭、司從、司明、司聰、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監副等等。王莽根據古籍,更改瞭秩祿之號,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實際得到封地,每月隻能領到幾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