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壇上的一段佳話:戴震和段玉裁的史學之爭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分類:清朝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林小靜
在清代語言學史上,戴震與其弟子段玉裁就論韻問題上的爭論是一段佳話,二人曾論韻十五年,最終結果是戴震接受瞭段玉裁的上古韻部之、脂、支三分說。
戴震是清乾隆時期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傢,師從江永曾擔任《四庫全書》的纂修官,被梁啟超稱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戴震十分重視字的形、音、義之間的聯系,尤其註重字的音、義關系,戴震精於審音,他的古音學研究受到瞭江永的影響,將入聲獨立出來。作為清代著名的樸學大師,戴震也受到瞭乾嘉考據學的影響,他每考一字都要經過不斷的推求,尤其註重證據的搜集。他的弟子段玉裁是註釋《說文解字》的大傢,在文字、音韻、訓詁、校勘等方面成就非凡,段玉裁深受戴震“因聲求義”的影響,十分重視語音在探求字義中的作用。作為戴震的得意門生,段玉裁對其師的治學觀點並非完全照搬,而是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戴震
戴震、段玉裁的史學之爭並非激烈碰撞的過程,相反,二人盡管出現瞭觀點相異,但互相吸收對方的可取之處,更正自身的不足。戴震與段玉裁史學之爭的第一點在“支、脂、之”三部是否應分立上,段玉裁以“入聲”為樞紐,將此作為上古平、上聲韻字歸部的參照,並由此得出上古相承互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中古支、脂、之是否合為一部分意義不大。但是戴震認為以“入聲”為樞紐隻能作為分類時的參照,並不能區分“支、脂、之”三部,“其餘論異平同入 ,或得或失”。二人的史學之爭主要表現在這一方面,但最終戴震還是接受瞭弟子段玉裁的“支、脂、之三部分立”之說,並分古韻為九類二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