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李東垣有何差異?細讀受益匪淺(下)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東漢大太監蔡倫的悲劇命運
導讀:張仲景選用六經辨證構建起瞭“外感學說”,李東垣選用臟腑辨證構建起瞭“內傷學說”。那麼,出身於外感學說的經方,可不可以用內傷學說指導使用呢?脫離六經辨證,在臟腑辨證指導下使用經方,是不是經方的發展呢?
八、明辨外感內傷,判斷病程、療程
一般來說,外感病的病程、療程相對較短,內傷病的病程、療程相對較長。當然,外感病也有病程長而治療頗費周折者,內傷病也有病程短而隨治即愈者。對病程、療程的初步判斷,就病者而言,便於更好地做到與醫者的配合,配合治療;就醫者而言,便於對治療方案的整體把控,以及從選藥到服藥的細節把握。
歷史上,有名醫外號“某一貼”者,意指處方用藥一貼即愈。也有名醫外號“某百付”者,意指一張處方需連續服用百付。從醫者角度認識,“一貼”者,治療著眼於祛除邪氣,主要適宜於治療外感病;“百付”者,治療著眼於正氣,著眼於臟腑、氣血功能的恢復,主要適宜於治療內傷病。九、明辨外感內傷,解讀經方劑量經方的劑量,是歷代經方學者關註的重點。關於附子的用量和用法,歷代醫傢每有爭論。有開方即用,常用量就是幾十克、上百克,甚至使用數百克的醫傢都有。代表醫傢如近、現代的“火神派”。但當我們讀“易水學派”醫傢的著作時,我們發現“易水學派”使用附子極其審慎。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黑附子)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