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醫傢張仲景治療風濕病
文章分類:東漢
風濕之名,首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病者一身盡痛,日晡所劇者,名風濕。”《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同時指出“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以上均說明風寒濕之邪皆可致痹”。在《素問·評熱論》指出“風寒濕熱,不得虛,不能獨傷人”。故正虛是風濕發病的內因,是病本。而風寒濕熱等六淫外邪入侵,是發病的外在因素,是病標。隻有內外兩種因素結合,才導致風濕病的發生。所以,可以說風濕病是人體正氣虧虛,營衛失調,感受六淫之邪,合而為病。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濁、瘀血、毒熱,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血脈、筋骨乃至臟腑氣血閉阻而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變形、僵直等癥狀的總稱。故風濕病,亦稱痹證。它與西醫學的風濕類疾病相類同。
風濕病在我國無論北方或南方地區發病率都很高,如果已經患瞭風濕病,一般來說,早期給予積極的綜合性治療,大多數患者恢復較好。本病的晚期或長期不愈,則可導致發生關節強直、畸形、肌肉萎縮,日常生活喪失自理能力,甚至鑄成終身殘疾,最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