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劉禪究竟是怎樣變“腦殘”的?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劉備——一個令人誤會瞭千年的人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很久以來,人們對劉禪投降、蜀國滅亡紛紛表現出瞭極大的惋惜和憤慨。歷史的筆墨,更是將譴責的矛頭不約而同的指向瞭這個昏昧懦弱的“二世皇帝”,以至於民間有瞭“扶不起的阿鬥”的說辭。
之所以出現這種“一邊倒”的輿論導向,無非就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的老人心態使然。因為劉禪是如此的幸運,不僅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父親,而且還有一個能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相。常規意義上講,亦或是在人們的心目中,三國之中最能成功的就應該是蜀國。但事與願違,最終蜀國還是滅亡瞭,劉備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從此拱手於人。既然父親英明,還有賢相輔佐,滅亡的原因自然要追究到劉禪的身上。
客觀的講,除瞭歷史周期律的因素之外,劉禪的確算不上一個高明的人物,與其父梟雄本色相去甚遠。劉禪有些憨厚,也有些呆傻。這一點,從投降之後與司馬昭的一番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禪確實是少瞭“一根神經”。但事實就是,這近乎“腦殘”的舉動和對話卻足以保全劉禪的性命。試想,誰還會把一個傻子當做真正的危險呢?大智若愚也好,故作憨態也罷,劉禪無論如何都不算是一個合適的國傢領導人。問題在於,是什麼力量將劉禪推到瞭如此尷尬的境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