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救時宰相”,以“十事要說”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不會打戰不會治國的長孫無忌憑什麼位列凌煙閣第一功臣?
公元715年10月,大唐開元三年,65歲的宰相姚崇,回到瞭他闊別已久的故鄉——陜州。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原來健步如飛的少年,如今已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傢鄉的姚氏宗親前來為祠堂求字,姚崇揮筆寫下“藩籬”二字,這是他幾十年從政生涯中唯一留下的題詞。
對於藩籬的含義,《辭海》中這樣解釋:“藩籬,原指竹木編成的籬笆,也比喻境界和對事物的限制。”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人,唐嶲州都督姚懿第十子。他少年習武,長乃好學,入仕後在十幾個州做過地方官,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為相,人稱“救時宰相”。他以其政治綱領“十事要說”輔佐唐玄宗李隆基,大刀闊斧地整頓朝政,開創瞭大唐開元盛世。
姚崇就像這棵古槐,經千年風雨,留錚錚鐵骨。他三起三落,高位不驕,低位不餒,瞭無私念,兩袖清風,雖仕途坎坷,仍平靜面對,不改為國為民初衷。據志書記載,景龍年間,姚崇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離職之時,百姓十裡相送,錢塘江邊惜別,遙望孤帆遠影,眾皆嚎啕大哭。另記,姚崇揚州為官,易地之時,百姓攔道而泣,簇擁馬頭,依依不舍,遂截留馬鞭、馬鐙留下紀念。自此,“截鐙留鞭”成為瞭贊美地方官員美政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