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借”張良
張良向來被世人推崇,每次提起他,我的思緒就不由飄飛到兩千多年前那風卷雲翻的歷史畫面裡。
居“漢三傑”之首的張良為何封地不受、辭漢歸隱,是他報瞭國恨傢仇實現瞭抱負?是他身纏病魔體弱多疾?還是他信奉道傢學說淡泊名利?也許這些都有關系,但並不是最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他看到瞭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殘酷的政治鬥爭,從而采取瞭明哲保身的策略。他的歸隱揭示瞭封建社會謀士難以擺脫的悲劇命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子房功也。”這是漢高祖劉邦對張良的贊譽。張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與他的歷史貢獻分不開。彼時,張良刺殺秦王不成,逃脫追捕四處躲藏,巧遇黃公石姓崔名廣,齊國人,因避秦時苛政暴虐,隱居湖北谷城黃石山),苦讀《太公兵法》,成瞭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者。楚漢爭霸前,張良還隻是韓王手下一個普通謀士,鬱鬱不得志。各路反秦大軍會盟時,蕭何發現張良是個難得的謀國之才,就向急需人才的劉邦推薦,當時的劉邦也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向韓王借人,韓王同意借期3年。不料這一借,就為劉邦借出瞭一個漢傢江山。
劉邦為成就自己的霸業,與項羽逐鹿中原。張良輔佐劉邦,歷經瞭智取宛城、攻破口關、鴻門歷險、火燒棧道、廣武對峙、鴻溝議和、修武奪印、移都長安、薦封雍齒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重大事件,展示瞭張良大智深謀、勝人一籌的才能和堅韌執著的性格,描繪瞭一幅幅楚漢爭雄、風雲際會的歷史畫卷。大漢一直沿用張良的策略從巴蜀走向全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奪取關中咸陽後,張良勸其不要迷戀富貴,貪圖金錢美色,要屯兵灞上,以防重蹈嬴秦的覆轍。鴻門宴上,張良為沛公解圍,避免瞭被頂羽所殺。劉邦被封為漢王後,張良隨其入蜀,並讓劉邦聯合彭越、英佈等人抗楚,奉勸劉邦滿足韓信封王的要求以使他效力。張良還反對酈食其復立六國的請求,主張追擊項羽,不要放虎歸山,這些建議保證瞭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取最後勝利。西漢初年,張良力諫劉邦封自己最不喜歡的雍齒為侯,起到瞭穩定人心軍心的作用。漢初,大臣們都主張建都洛陽,因為他們多是中原人,而張良卻力主建都關中,認為關中是金城千裡的天國,既可固守,也可出擊。劉邦最終采納瞭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從而奠定瞭西漢的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