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久:探訪盧照鄰
一
具茨山在河南禹州。
這山風景壯美,山勢險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幽谷中鳥聲縱橫,古木參天,鳴泉飛瀑,煙雲空濛。因軒轅黃帝曾在這裡修煉,所以又稱始祖山。
初唐詩人盧照鄰當然喜歡這座山。
他幾乎傾盡囊中所有的積蓄,在這山下買瞭數十畝地。建瞭一處住宅,疏鑿潁水,環繞左右。
在這塊地上,他還給自己修瞭一座墳墓,更多的時候,他住在自己的墳墓裡。
那個時候,他已經病得很重瞭。糾纏瞭十幾年的惡疾,把他摧殘成瞭一個半生半死之身,羸臥不起,隻能每天悵然地看著墓穴外的滿目青山,喟然長嘆:“歲將晏兮歡不再,時以晚兮憂來多。東郊絕此麒麟筆,西山秘此鳳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在這之後不久,他自投潁水,為自己悲慘的一生做瞭一個令人扼腕的瞭斷。
那年,詩人剛剛44歲。
實際上,這位已經做好瞭充分的準備,與自己、也與這個世界毅然訣別的詩人,他對人生有著多麼深重的眷戀啊。
盧照鄰,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祖上是名門望族。盧照鄰少有才氣,10歲就學於曹憲、王義方等名師,博學善文章。大約在20歲的時候,他在梁州做鄧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簽,得以伴隨鄧王左右。典簽這個官職始於宋、齊兩朝,最早是皇帝為瞭便於控制和監視諸王宗室,派心腹幫助諸王批閱公文,甚至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雖然是不入流品的小吏,但位置卻十分重要。“典簽每年還京數次,王子刺史)賢否,常出其口,於是權威日重,致有諸州但聞有簽帥,不知有刺史之語。……後遂無足輕重。”《南史·呂文顯傳》)到瞭唐代,諸王亦有典簽,僅掌表啟書疏,宣行教命而已。鄧王李元裕是高祖李淵第十七子,雅好經典,據說府中有書十二車,滿腹經綸的青年才俊盧照鄰極受鄧王愛重,把他比做司馬相如。高宗麒德二年,鄧王病逝,盧照鄰不得不離開鄧王府。不久,在兗州遭橫事被拘,經過友人的奔走救援,才得以出獄。後謀得四川益州新都尉的官職,赴任途中與王勃相遇,賦詩以紀之。乾封二年秩滿。總章元年回京,第二年便奉使歸蜀,從此便滯留蜀中三年。政治上的失意讓盧照鄰十分頹喪,自知“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抱負已成泡影。咸亨二年671),他回到洛陽。兩年後他染風疾,遂去官,臥病長安,以至於手足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