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波:張謇的“慈善理想國”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乾隆一生寫詩4萬,不及康熙1個字
流浪狗或言野狗,古今有之。流浪狗咬傷行人,妨礙交通,影響衛生,讓人討厭。怎麼處置這些流浪狗?一殺瞭之最省事,且是過去的慣用手法。可張謇認為,“是猶誅不教之民也,不如別牝牡欄之,姑減其孳乳。”他將流浪狗看成不教之民,建議設立野犬欄,別公母而養之。近百年前的南通因瞭這野犬欄的設立,而充滿別樣的溫情。
這樣的南通,出自張謇之手。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現代精神的實業傢、慈善傢,一生實踐著以實業帶動經濟、教育、社會全方位發展,以實業滋補慈善的雄圖,歷經30餘年,締造瞭一個近現代中國的“慈善理想國”。
1894 年,張謇高中慈禧六十壽辰特設恩科狀元,入翰林院任六品修撰。然而風雨飄搖,國勢傾頹,這一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次年《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深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面對亡國亡種的危險,張謇痛下決心,走上一條前無古人的救國新路—興實業,辦教育,做慈善。他在日記中寫道:“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1895年底,張謇棄官從商。狀元辭官,猶如核彈爆炸,朝野轟動一時。
南通是張謇的傢鄉,更是他實現救國理想的試驗田。張謇深知,實業是強國富民的基礎,沒有實業的發展,辦教育、做慈善,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把開辦紡紗廠作為辦實業的第一步,用四年時間籌建瞭大生紗廠。大生,源自《易經》語“天地之大德曰生”,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關註民生之意。四年間,他忍辱蒙譏,受盡煎熬,周旋於三教九流之間,四處求找商人投資,其中之苦,常人難以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