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謖失街亭說幹部作風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曹操手下猛將如雲,為何非要讓關羽去對付顏良?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因為街亭的失守,諸葛亮不得不忍痛斬瞭自己的愛將馬謖。正面看,這反映出諸葛亮的從嚴治軍不徇私情;反面看,則是關鍵時刻用人不當的典型實例。用錯一個人,敗瞭一場仗,至今仍不失警示意義。
事實證明,馬謖隻是個好謀臣,並非帶兵打仗的良將。特別是作風上明顯的瑕疵,讓劉備死都不放心,彌留之際一再叮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以諸葛亮的才智尚且不能準確識別將領作風的虛實,關鍵時刻出現誤識誤用,更證明瞭作風問題具有極強的隱蔽性,考量其虛實真偽難度之大瞭。
作風是一種做人做事態度,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人把理論知識和能力運用於實踐的行為。表現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符的能力、言與行相統一的程度、局部服從大局的覺悟、表態與執行合拍的品德,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而對其虛實真偽的識別與判斷,卻常常受一時的主觀印象左右。從紙上談兵的趙括到失瞭街亭的馬謖,前者有趙母力阻其帶兵作戰,後者有劉備遺言提醒,按理說都是對兩人非常瞭解熟悉的人的建議,之所以悲劇仍然發生,就是因為影響判別一個人作風的因素太多,偶然性較大。
作風是人品官德的體現,其虛實真偽的識別很難不受情感的左右。因為是親近者、身邊人,知根知底;因為是戰友同事、老鄉朋友,情意投緣;因為會說話能辦事,善解人意、奉迎得體;或是因為理論水平高,善思維能分析等等,這些因素使得即便像諸葛亮這樣被後世當神奉的人,都難以避免受情感的左右,作出錯誤的判斷,可見對幹部作風的判別難度之大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