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因何罪有應得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徐庶為什麼不回到劉備陣營?甘願一生湮沒無聞?
提起馬謖,大傢應該都不陌生吧,就是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被諸葛亮揮淚斬首的蜀國將領。但是這僅僅隻是演義裡面的敘述,未可輕信。根據《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從《向郎傳》中可以看出,馬謖失街亭後,選擇瞭逃亡,並未主動投案自首;再看《三國志·蜀書·馬良傳》的記載則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而到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傢,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瞭馬謖。雖然陳壽的一部《三國志》中出現瞭馬謖失街亭後的三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是並不影響我今日的論題,因為馬謖丟失街亭是事實,而我要分析的就是他因何失敗。
根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中記載,蜀漢昭烈皇帝劉備臨終之時曾對諸葛亮說過這樣一句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其意旨在告訴諸葛亮,馬謖就是一個隻會耍嘴皮子的人,真正大敵當前的時候難當大任,是會掉鏈子的。可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仍然委以重任,並在蜀軍第一次北伐之時讓其督軍鎮守街亭以至於被張郃擊潰,導致北伐大計功虧一簣。試看一下,當時是諸葛亮第一次揮師北伐,也是實力最強的一次,手下比馬謖出色的將領比比皆是,例如趙雲、魏延、吳懿、鄧芝等,不論是委派誰去鎮守街亭,街亭都不會那麼輕易就被張郃拿下,也許蜀軍還能抵擋住張郃的攻擊,而後以逸待勞給張郃的疲憊之師猛烈一擊,那北伐的前景就截然不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