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的世故和圓滑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快意恩仇、大獲全勝,一雪百年之恥。第一號功臣,當然首推大將軍衛青。
今天看來,衛青的確算是生逢其時,所謂“時來天地共努力”,這位衛青大將軍乃是幸有與焉。“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王維《老將行》),衛青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漢王朝國防戰略方針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加冕登基後,憑借前人勵精圖治而打下的雄厚經濟基礎與軍事實力,立即改變自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以來,在匈奴和戰問題上的卑辭厚賂、曲意和親為主幹的消極防禦國策,對匈奴貴族好戰分子的內侵騷擾,采取以硬碰硬、死纏爛打、積極反擊、寸步不讓的措施,即所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在這一重大的軍事戰略轉變的形勢面前,西漢王朝那些在對匈奴消極防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將領,如程不識、李廣等人,雖然輩分很高,名頭極大,但已屬英雄遲暮,明日黃花,他們缺乏指揮大規模騎兵戰略集團的膽略與能力,再也無力承擔統率漢軍大規模反擊匈奴的責任。“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更新換代、各領風騷,這在軍事領域尤其是如此。像在蘇維埃國內打擊、平定白俄叛亂勢力的作戰中,統率第一騎兵軍的佈瓊尼將軍是何等的厲害、何等的威風,可謂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殺得鄧尼金、高爾察克的隊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可20年後,在蘇德戰場上,面對希特勒的“閃擊戰”戰略,面對排山倒海、呼嘯而至的德軍鐵甲雄師,佈瓊尼卻是一籌莫展、左支右絀,勉強交手的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慘不忍睹。這時候,我們再也不見他當年躍馬揚鞭的英勇風采,而完全淪落為沙場上的一個笑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可夫等新一代統帥躍居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