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漢”成功的真正奧秘
文章分類:曹魏
你也會想看的:曹操招降魏延,為何魏延不降?如果降瞭會被重用嗎?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安葬於高陵。這年十月,其子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建立魏國,東漢滅亡,這就是史稱“曹丕篡漢”事件。一代雄主曹操都沒敢稱帝,曹丕他為何能順利取代漢朝,這其中的奧秘在哪?關鍵就是士族和門閥拋棄漢朝,倒向瞭曹丕。曹操不稱帝,固然有其自身想法的原因,但是世傢大族的不支持態度也是重要方面。曹丕為何能取得世傢大族的青睞,而雄才大略的曹操卻沒有?曹操雖然是高幹子弟,但他世傢大族並沒有明顯的好感。尤其在用人選材上用人唯才,敢於打破世族門第觀念,大量使用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在漢朝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傢世出身。而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服務,不受傳統束縛,強調“唯才是舉”。隻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破格提拔。在掌權後他曾下瞭三次“求賢令”,以擴大招賢納士的范圍,建立以自己為權力中心的官員隊伍。曹操的這一政治觀念,對傳統的士大夫階層是一次重大的沖擊,權力的蛋糕被庶族分割。原來朝廷大權都由他們把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