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孫權的及時雨
文章分類:孫吳
魯肅在《三國演義》裡是個老實人形象,實則他在江東政權的地位十分重要,稱得上是孫權立業時期的“及時雨”,是孫權成為一代雄主的強力後盾。
孫策留給孫權的文臣武將,無論張昭、張纮、呂范,還是程普、周瑜、太史慈,大多都是孫策尋訪或收降的人才,和年紀較輕的孫權有一定代溝。孫權對張昭尊師傅禮,待周瑜如同兄長,從政治心理學來看,一位君王僅有師長作為臣屬是不科學的。就像嬴政除瞭有呂不韋,還要有李斯、王翦、蒙恬;劉徹除瞭有竇嬰,還要有公孫弘、衛青、霍去病;孫權剛剛繼位,也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周郎知仲謀之所想,恰在此時為他引薦瞭魯肅。
文臣之首張昭呢?他為何不向孫權推舉年輕人?難道他不懂君上心意?答案是他真的不懂。周瑜是70後,孫權是80後,張昭是50後,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古板的張昭當然不瞭解這些後生的想法。
周瑜憑著與孫策少小相知的關系平步青雲,展示瞭其卓越的將才,先是取代瞭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第一代元老的地位,再勝過呂范、太史慈、祖郎、虞翻等第二代將領,成為孫策最信任的人。
最主要的是,周瑜與孫策之間有著超越常人的兄弟情義。孫權登位之後,正需要一個“策/瑜”式的知己。孫仲謀的同學朱然朱治繼子)本來最適合發展成知己,後來也確實名震敵國,但當時卻是氣候未成。孫權於是選擇設館招募,苦苦尋找自己的“昭、瑜”。而魯肅的出現就讓孫權有瞭自己的“張昭”,呂蒙則是他的“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