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奢華負面人生為何少被人詬病?貢獻改過負面
事物有兩面性,人生也有著正負兩面,即功德和罪過。比如那個秦始皇,他統一瞭中國,被稱之為“千古一帝”,然而他焚書坑儒,又被說成是“暴君”之首。不過,他的這些功績和罪愆都會被人們提及,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那就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人們往往隻說到他的人生光彩,而對於他的另一面卻少有提及。管仲是齊桓公的相國,人們列舉歷代賢相,無不把他列入其中並名列前茅,後世想有所作為的大臣也都是把他封為楷模,由此可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司馬遷說齊桓公憑借他而稱霸,尤其是說齊桓公能“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慧”。孔夫子更是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的中華文明恐怕就不是這個樣子瞭!最有名的恐怕還要數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後世做官的人都希望能夠做出和他一樣的政績。他一生得到君主的信任,從來沒有遭到貶謫和猜忌,直到臨終去世,齊桓公還讓他推薦繼任之人。人臣做到這個份兒上,也可以說是到瞭極致瞭。但是,管仲貪占、怯懦、保守和超奢華的人生另一面都是些應該被人詬病的東西,為什麼卻很少被人提出來進行譴責呢?齊國有個鮑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賴於這個人。但是,在兩人都不發跡的時候,曾經結合著一起做生意,等到賺瞭錢分利潤,管仲總是會多要一些。有人說管仲這個人貪財,鮑叔牙還替他辯白,說管仲傢裡貧窮才這樣做的。其實,這種事情作為鮑叔牙來說,可以給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計較,但作為管仲來說卻的的確確是一種貪占。古人有“安貧守道”的說法,要求人們在對待財利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公開的貪占他人之利,任你說的天花亂墜,都不會符合取財古“道”,更不會成為人生美德。管仲還不是一個好士兵,他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於是人們都笑話他膽小怯懦。鮑叔牙就出來給他打圓場,說管仲傢裡有老母需要贍養,他不是膽小,而是不得不這樣做。這件事情說起來有點兒復雜,古今都講究一個孝順,尤其是母親老年更需要贍養,這原本沒有錯。但是,管仲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現卻很難讓人贊賞。打仗不是比武,講究的是團隊一體,你跑瞭,一個整體就有瞭缺損,更多的危險留給瞭他人,人傢傢裡就沒有老母親嗎?戰爭的失敗,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損失的是國傢,這種國與傢、忠與孝的關系,古今人們論述很多,在此無需多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孝道不值得人們效法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