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根友:王夫之的文化理想
文/吳根友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集大成而又開創新規模的思想傢,為數寥寥,孔子集周代文化之大成,刪削六經而開啟漢以後中國經學思想的整體規模,經過兩千多年思想傢與政治傢的共同詮釋,成為傳統思想與文化的主流與大宗。其後有董仲舒、朱熹二人承其緒,朱子之後五百馀年而有王夫之一人。與董仲舒、朱熹二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王夫之在一個動蕩、艱苦的環境之中,完成瞭幾近五百萬字的創作工作,就其著作的文字數量而言,接近朱熹,就其對傳統文化的全面批判、繼承與創新的角度看,接近孔子。生當今日和平年代,我們需要追問的是,王夫之思想創作的內在動力究竟何在?這應當是一個頗有意味的問題。
王夫之(資料圖圖源網絡)
王夫之,湖南衡陽人,生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夏九月初一日,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夏歷正月初二日,字而農,號薑齋,中年別號薑翁、一壺道人、雙髻外史等,晚年隱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號船山老農、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學者尊其為船山先生。他出身於一個日趨沒落的在野地主知識分子傢庭,從小接受瞭豐厚的傳統文化教育。青年時代,他與同時代的士人一樣眷戀科舉,所不同的是,他又關心動蕩的時局,參加“行社”“匡社”“須盟”,立志改革社會。這一點與同時代的另一位大思想傢方以智頗為類似。不過,晚明的農民起義風暴,打破瞭他“學而優則仕”的迷夢。明亡以後,他也曾在衡山組織鄉民起兵抗清。失敗後,經友人的勸說,投奔南明永歷政權,曾任行人司小官,結識瞭瞿式耜、金堡、蒙正發、方以智等人。在永歷小朝廷,因彈劾權奸,險遭殘害,後經農民起義軍領袖高一功的營救脫險,回到湖南,過瞭近四年的流亡生活。1652年,李定國率大西農民軍反攻,收復衡陽,派人招請王夫之,他“進退縈回”,最終未去。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學術研究,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並由此而展開對整個傳統文化的總結、批判工作。五十歲時,在自己所居的觀生堂題寫一副對聯道:“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由這一副對聯,可以理解王夫之思想創作之內在動力,更可以看出他宏偉而深沉的文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