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帶來的結果卻截然相反
文章分類:清朝
康熙、乾隆在位期間,都曾六下江南,可謂是清代最引人註目的歷史事件之一。此事不僅被記錄在官書文獻上,野史有關的遺聞軼事,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表面看來,康、乾都是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又都是以巡視河工、咨訪吏治民情為由,各自歷經20、30年,前後六下江南,看似並無二致。
其實,由於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各自的統治作風也迥然有別。因此他們南巡的目的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
一、康熙南巡確為治理黃河、考察民情吏治。
康熙即位之時,清王朝戰亂未定、國窮名困。面臨如此百廢待興的局勢,康熙勵精圖治,先後消滅抗清武裝、平定三藩、統一臺灣、擊敗沙俄。與此同時,他采取種種措施,發展社會生產。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從康熙二十三年起,致四十六年,先後六次下江南。
1康熙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治理黃河。自順治致康熙初年,黃河大規模的決口即達八十餘次,給蘇皖一帶人民帶來瞭巨大災難。康熙第一次南巡,便親臨工地,視察河務。他第三次南巡時,還“親乘小舟,不避水險,各處周覽”,又登上堤岸,用水平儀親自測量。終康熙一世,水患大大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