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期錢大昕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沈葆楨治理臺灣四策,奠定臺灣建省基礎
傢世和早年生活
錢大昕,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雍正六年1728)正月七日出生在江蘇嘉定城西四十多裡的望仙橋鎮。錢氏祖籍常熟,明代正德年間,七世祖錢鎡入贅嘉定管姓,遂定居於此。祖父錢王炯,父親錢桂發,都是秀才,以教書為業。他剛滿周歲時,祖父便教識字,五歲時,送至本村塾館讀書,十歲以後,又先後隨祖、父到所在塾館就學,並為他講授歷史故事和教習作詩。這對於他早年知識的增進,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乾隆七年1742),年方十五歲的錢大昕離開傢鄉到嘉定縣城,向著名學者曹桂發問學。當年,考中瞭秀才。在考秀才的過程中,他的文才受到瞭主考官劉藻的特別欣賞,在全縣士林中也獲得瞭較高聲譽。先是本縣宿儒王爾達王鳴盛之父)慕其才而許婚季女。不久,城東塢城顧氏又延其至傢課讀子侄。這樣,錢大昕學習更為勤奮。在塢城任教時,他於授徒之暇,“晨夕披覽”,通讀瞭顧氏傢藏的《資治通鑒》、《廿一史》等大量史籍。與此同時,他還留意著述,在閱讀李延壽《南史》、《北史》兩部史書時,手編《南北史雋》一冊。幾年之間的刻苦自學,已為他後來的學術成就奠定瞭初步的專業基礎。
乾隆十四年,經由王鳴盛和時任紫陽書院院長王峻的推薦,錢大昕被破格錄入蘇州紫陽書院學習。紫陽書院建於清初,雍正初年經佈政使鄂爾泰重修後,即由講求心性之學改為稽古考文,學風為之一變,從而成為漢學傢的一個重要陣地。書院之中寧謐的環境,濃厚的學術氣氛都為他潛心經史提供瞭良好的條件,兼之有王鳴盛、王昶、曹仁虎等同窗好友相互質難問疑,不長時間,錢大昕的知識較之於前有瞭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