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孔子必及周公,中國商末周初儒學奠基人,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農神後稷主要的成就是什麼?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教育傢,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瞭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瞭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瞭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傢族和國傢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瞭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瞭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到姬發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姬發,處理很多政務 [4] 。周文王時,周人已經開始瞭與商王朝的周旋與鬥爭。當初,姬昌取得瞭商紂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賜命姬昌弓矢、斧鉞,可以有征伐之權。姬昌受命七年駕崩,姬發即位,仍然以太公望薑尚)為國師,以周公旦為輔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為得力的助手。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這一點與太公不同,因此,無論軍國大事,還是其他的疑難小事,武王總是與周公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