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國陳廷敬有何能耐:康熙皇帝為其寫下挽詩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道光帝死因是憂愁成疾還是?
導讀:陳廷敬生於1638年,卒於1712年,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 他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5歲入私塾,9歲能賦詩,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在朝為官53年,歷任禮部侍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禦史,文淵閣大學士,主編瞭《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為他寫下挽詩
陳廷敬是清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和詩人,康熙皇帝高度評價他“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他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這在我國古代宰輔大臣中實屬罕見。陳廷敬去世後,康熙皇帝親筆為他寫下瞭挽詩:“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
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從外國購買大炮二百多門,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的本土造的普通炮,為什麼有瞭很不錯的大炮,清軍依然不能夠稍稍抵擋英國人的水上侵犯呢?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虎門作為前線炮臺,更是買進瞭外國大炮二百多門,最大的有九千斤重,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過來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隨著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鎮江炮臺相繼淪陷,被英國人奪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門之多。有人說,之所以損失如此慘重,是因為清軍的炮位構造呆板,不能靈活地瞄準,還有人說炮臺地勢選擇不好,其實最主要原因並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