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一詞或緣於李鴻章一副對聯
文章分類:清朝
如今,反映抗戰題材的文學、影視、戲劇等各種文藝作品中,“鬼子”一詞幾乎成瞭國人對侵華日軍的代稱,中國人民奮起抵禦日寇的侵略被形象地稱為“打鬼子”。那麼,“鬼子”成為日寇的簡稱始於何時?“鬼子”最早是什麼意思?
“鬼”為會意字
乃“似人非人”之怪物
“鬼”,為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鬼”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則像長瞭一個怪異、可怕的腦袋,是人們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漢字部首之一,凡從“鬼”的字大多與鬼神有關。《說文·鬼部》:“鬼,人所歸為鬼。”“歸”為回歸,即回歸大地,指死亡。古人認為,人死瞭以後靈魂可以離開形體繼續存在,人的肉體歸於大地,靈魂就變成瞭“鬼”。如鬼怪、鬼魂、鬼神。《禮記·祭義》中對於“鬼”的解釋同樣直白:“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在現代出版的《辭海》中,“鬼”的條目下共有六點:其中第一點與《說文》最為接近:迷信者以為人死後精靈不滅,稱之為鬼。《左傳·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在中國,常以天神、地祇、人鬼並稱。《道藏·女青鬼律》載有許多鬼名。鬼一般被認為不登仙境,本性邪惡,對之應采取辟邪驅除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