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太平軍殺降:洋人眼裡李鴻章的終生污點
文章分類:清朝
1862年4月初到上海參與“協防”而後任江蘇巡撫,可說是李鴻章擺脫曾國藩、真正“自立門戶”的開始,李鴻章以後的“隆隆事業”實皆由此奠基。正是在上海,他開始與“洋人”打交道,漸漸以當時少有的“知洋務”者而聞名中外。在近代中國的政治格局中,列強的影響越來越深,因而能與洋人打交道、受到洋人重視者,自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在他到上海的前一年,清廷的對外政策發生瞭重大轉變。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於英、法侵略軍,外國侵略者已將京師攻克,咸豐帝出逃熱河;而太平天國聲勢仍然浩大,遠無“肅清”、“剿滅”跡象。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清政府在與外國人談判的過程中認識到新的侵略者與傳統異族的“入侵”完全不同,並非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自己成為新的皇帝,而主要是為瞭通商謀利。所以開始感到“夷人不足慮”,而後進一步確定瞭“中外和好”、借洋人力量消滅太平軍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