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正”謚號難得 但隻要從事一種職業 受賜機會就很大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周厲王時期的7件事情,會不會是一段陰謀呢?
我國自古以來對人物進行評價,講究蓋棺論定四個字。一個人不管生前如何榮耀,但死後人們對其的評價,才是決定他到底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的標準。而“謚號”這一發明,就是用於高度概括一個人一生功過的評價,因此歷來被帝王將相、王公大臣們所重視。
對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謚法。而謚號中選用不同的文字,又代表瞭不同的意義。對古時候的文臣而言,絕大多數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得到“文正”這個謚號。
正如北宋司馬光所說:“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得謚“文正”之人,代表著已經做到瞭文臣中的極致。自宋朝以來,死後被謚“文正”的人極少。宋朝有9人,元朝有5人,明朝隻有4人,而清朝則有8人。
清朝得謚“文正”的大臣中,最富盛名的莫過於清末團練湘軍,擊潰太平天國,挽救瞭大清王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
曾國藩對清朝的功勞,簡直可以用再造之功來形容。甚至可以說,沒有曾國藩,清朝可能會早滅亡50年。如此大的功績,所以曾國藩死後,才配得上謚“文正”這兩個字。同樣功勛卓著的左宗棠,死後隻謚“文襄”;李鴻章得的謚號則是“文忠”。多少晚清名臣,都配不上得一個“文正”的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