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避諱:史書為避李世民諱將王世充寫成王充
文章分類:隋朝
你也會想看的:隋煬帝楊廣挖運河才不是為瞭方便出去玩!他沒你想的那麼糟
核心提示:唐代史學傢杜佑在《通典》中為瞭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據者王世充寫成“王充”,中間用空格代替瞭“世”字,後代的刻書匠不知這是避諱造成的,刻書時便把二字聯在一起刻成“王充”,這就讓一代梟雄王世充與漢代大哲學傢王充混為同名,鬧出瞭大笑話。

名傢軼事、國學掌故、藏書常識……歡迎來“尋知故紙”,看故事、長知識。
古人有避諱的習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長以及聖人的名諱,在寫文章或是寫書時,遇到有與上述人物名諱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據《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來,這種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應用,不僅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還規定瞭避諱的范圍和方法,讓人們必須遵照使用,否則就會被治罪甚至殺頭,由此,避諱變成瞭一種法律,讓人不得不極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