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為何能一統大草原 靠的不是殺戮
文章分類:元朝
你也會想看的:元朝良臣脫脫帖木兒冤死案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成吉思汗寬容大度,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許多部落爭相前來投奔。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令編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並由明朝翰林學士、“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領銜主修。在翰林學士編撰的《元史》中,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是:“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明朝史官曾嘆,成吉思汗創下的奇勛偉跡甚多,可惜當時蒙古缺少史官,大汗的很多事跡都沒有留傳下來。不過從正史的列傳記載中,也可以從側面瞭解到成吉思汗的人君之度。
網絡配圖
蒙古人忠於自己的主人,對雖與蒙古為敵但忠於自己的故主的人也很欣賞,比如維吾爾人塔塔統阿和契丹人耶律楚材。
維吾爾人塔塔統阿,非常聰慧兼善言辭,又深通本國文字。當時的乃蠻可汗尊稱他為師傅,命他掌管金印及錢谷諸事。成吉思汗西征時,滅瞭乃蠻國。塔塔統阿懷負金印逃走瞭,後來被散兵抓獲。成吉思汗問他:“一統疆土,庶民都歸於我。你為何還要懷揣金印逃走呢?”塔塔答曰:“這是我的職責所在。必將以死守護。我想找到故主,歸還給他。別無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