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京文壇領袖袁枚還是個能吏 曾“公審裹腳佈”
文章分類:清朝
今年是袁枚誕辰300周年。作為有清一代南京文壇領袖,由於文名太盛,以至後人不太知曉他另外一方面的才能——“有折獄才”,那就是擅長斷案。他當瞭多年縣令,其間做瞭無數的好事。
不過,對於袁枚個人而言,他記得最牢的倒不是那些神斷或明判。其《子不語》中大書特書的一段往事,就堪稱對自己辦錯案件的悔過書。
“公審裹腳佈”,成功抓獲殺人真兇
古往今來,為袁枚立傳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以最短的篇幅把袁枚的一生概括得清清楚楚的,首推《履園叢話》中的一篇《隨園先生》。作者錢泳本就是擅長“鑒別真偽、辨析精審”的學者,生卒時代又與袁枚有交集,所以其記錄的可信性極高。
在錢泳筆下,袁枚“少聰穎,年十二能文,嘗作《高帝》、《郭巨》二論,莫不異之”,擱到現在就是一初中生學霸。其後,他走上科舉考試的道路,“中進士,入翰林,散官以知縣用”。袁枚曾任溧水、沭陽和江寧等地的知縣,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成為一名傢喻戶曉的“名偵探”。
陸以湉撰寫的《冷廬雜識》中記述袁枚做縣令時,從早到晚坐在堂上,接待官吏和小民,“有小訟獄,立判遣,無稽留者”,辦事效率極高。而且他建立瞭一整套的社會治安體系:每到一地之前,先派遣大量的“耳目”秘密查訪,待瞭解清楚民眾的良莠情況之後,將村長保長之類的“基層幹部”召集到一起,查問當地盜賊和惡少的姓名,與自己掌握的名單相對照,“出簿記相質證,使不能隱”,然後把壞人的名字公示在榜上,三年不再作奸犯科,才能從榜上除名。這一招顯然很有效,於是“奸民皆斂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