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件平常事,看漢章帝的決斷能力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顏良文醜死於何人之謀?曹魏的戰術大師荀攸
透過一件平常事,看漢章帝的決斷能力
“作舍道邊,三年不成”,原本是一句古老的民間諺語,意思是在路邊蓋房子,因為來來往往的人多,有的說這樣蓋好,有的說那樣蓋好;沒準還會有人說,在這裡蓋房子,既阻礙交通,又有損觀瞻。總之,說的人多瞭,就會讓你左右為難,一棟房子蓋瞭好幾年,也蓋不起來。其本意就是,辦一件事,如果聽從的建議太多,往往會拿不定主意,因此,這件事就難得辦成。而這句諺語正好被漢章帝用來作為“修訂漢禮,毋須各方討論。”的借口,使一件很難統一的事情迅速完成瞭。因此,這一諺語也給後來者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提供瞭一定的啟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九》中,是這樣記載這件事的:“元和三年,博士魯國曹褒上疏,以為‘宜定文制,著成漢禮。’太常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諸儒拘攣,難與圖治,朝廷禮憲,宜以時立,乃拜褒為侍中。玄武司馬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帝曰:‘諺語【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傢,各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夔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