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後梁啟超評價孫中山:為目的不擇手段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陳田到底有多牛?隻要地球上有的車,這裡都能找到配件
核心提示:翌日上午梁啟超前往吊唁中山,國民黨中一部分少年黨員對其談話憤恨不平,詰問道:“某報所載足下談話,謂先生指中山)為目的不擇手段,此是何解!”梁氏答稱:此不過餘個人慨嘆中山目的未達而已。”少年黨員尚欲再問,經汪精衛阻止,始無言而退。
孫中山 資料圖
孫中山逝世前夕,正值國民黨的多事之秋。先是內部派系林立,左、右之爭日益突顯,在繼任總理問題上,亦多有“太子派”、“元老派”明爭暗鬥之傳聞;對外方面,與段祺瑞臨時執政關於善後會議、國民會議的分歧,更使民黨疲於應對,而商團事變方且平息,與陳炯明的“東江戰事”又起。此情形下,中山的病況更加深其危機,也牽動著時局,成為輿論矚目的焦點。回顧當時各報刊的相關報道,可直觀地體察彼時政局情形,通過時人的不同評述,亦可更豐富、全面地認識孫中山之功過是非。
自1924年11月力疾北上,到1925年3月病逝於京,孫中山至其生命末尾,仍舊身處政界紛擾的是非聲裡。北京政變發生後,欲借此為契機,孫氏攜其時局主張啟程赴京,便也卷入到各派勢力的博弈之中,並吸引瞭媒體競相關註。報訊中固不乏捕風捉影的渲染之辭,然通過其間的相關評述,亦可感受政情之復雜多端。清末新學傢曾有“報館即史館”之說;史傢陳寅恪也曾指出,傳統史學中的史論“實無異於今日新聞紙之社論時評,若善用之,皆有助於考史”。回到當時記者的筆下情境,今人對於孫氏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之語,或可更有瞭解之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