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的奧斯曼版本:郭嵩燾眼中的俄土戰爭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古代“官”造假:清朝侍衛竟扮光緒行騙暴富
“以夷制夷”的奧斯曼版本:郭嵩燾眼中的俄土戰爭
2016年8月9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訪問俄羅斯。因土耳其擊落俄機事件而降至冰點的兩國關系在短短不到一年到的時間內就出現瞭明顯的緩和跡象,這也是埃爾多安遭遇政變之後的第一次出訪。俄土關系的反轉之所以令國際關註,一方面與當前的敘利亞危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自16世紀以來兩國就因為在第聶伯爾河流域和巴爾幹地區的爭奪而積累瞭“世仇”和“宿怨”。數百年來,俄土關系一直觸動著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沿岸地區的敏感神經。
鑒於兩國關系的影響范圍與“一路一帶”戰略所涵蓋的地區密切相關,俄土關系也頗受國內關註。早在清末,由於奧斯曼帝國與中國有著相似的命運,奧斯曼的對外關系也常常被中國人當作借鑒。在歷史上,奧斯曼帝國也曾經奉行過和清帝國類似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戰略,利用西方列強的矛盾進而從中獲益。
1877年1月21日(光緒二年十二月初八),清朝駐英公使(兵部侍郎銜,出使英國大臣,兼使法)郭嵩燾抵達倫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駐外使節,比同為東方帝國的奧斯曼晚瞭將近80年。三個月後,奧斯曼和俄羅斯兩大帝國兵戎相見,俄土戰爭再次爆發。巧合的是,1798年奧斯曼帝國第一位駐歐使節不但也是派駐英國,還與英使馬嘎爾尼謁見乾隆帝(1793年)為時不遠。但西化改革早於清朝半個多世紀的奧斯曼帝國,並沒有擺脫為人欺凌的命運。雖然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始終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但同為雖大而弱的東方帝國,奧斯曼帝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窘境難免不讓“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感同身受,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