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未央中的拓跋燾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又是因何而死?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字佛貍,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
拓跋燾在位期間曾經從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25年間,13次率軍進攻其最大的敵人柔然族,擊潰瞭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裡,後設六鎮抵禦柔然入侵。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從此之後,柔然一蹶不振。這是繼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後,中原統治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從431年到439年的九年中,他還先後將胡夏、北燕、北涼這三個小國消滅,並於443年進攻漢中,攻滅楊氏建立的後仇池國,結束瞭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將柔然、吐谷渾以外的北方諸胡統一於魏朝大旗之下。
曾經多次和南朝的宋進行過大規模的軍事戰役。
之後在國內還鎮壓瞭關中地區聲勢浩大的蓋吳起義。
《魏書》評價對拓跋燾的評價為:”世祖聰明雄斷,威豪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睿經綸,事當命世?”《宋書》評價其為:“佛貍篡偽,彌煽雄威,英圖武略,事駕前古,雖冒頓之鷙勇,檀石之驍強,亦不能及也。西吞河右,東舉龍碣,總括戎荒,地兼萬裡,連騎百萬。”不管是何書,總的一點突出瞭拓跋燾依靠著自己的雄才大略,統一瞭西晉末年以來中國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為中國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瞭有利條件,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極為罕見。這基本上是從他的軍事方面做出的評判,其實拓跋燾還有許多方面的作為,但未必是他的成績,也許是他一生的過錯,甚至是把他逼向死亡之地利劍。諸如他在國內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