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斬子之謎
文章分類:明朝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傢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傢衛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戚繼光17歲時承襲瞭父祖歷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條時宗曾兩次發佈異國征伐令,企圖趁戰亂之機入侵朝鮮,進而覬覦中國。被這個征伐令動員起來的日本武士從此開始騷擾中國東北沿海,倭寇之患逐漸形成。由於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所以這些劫掠中國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稱為“倭寇”。明初時,國傢強盛,海防較為完備,倭寇並未釀成大患。正統年間之後,由於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倭寇日漸猖獗。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襲入浙江臺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劫掠財物,甚至把嬰兒拴在竿上,用開水燙死。嘉靖年間之後,倭寇之患發展到瞭極點。他們同海盜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結,有時外出劫掠,一次可糾集戰船上百艘。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攻城掠地,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使東南沿海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