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之洞開始,中國人開瞭100多年書單,讀書卻越來越少
文章分類:清朝
圖書與文化的關系如此密切,而圖書的數量又是浩如煙海,要通過圖書來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必須擇其經典來研究和閱讀。事實上,古今的很多學者也都提出來,中國典籍雖然很多,但基本的要典也就幾十種而已。
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就認為:“古今書籍浩如煙海,而本根之書不過數十種。經,則《十三經》是已;史,則《廿四史》暨《通鑒》是已;子,則十子是已五子之外,《管》《列》《韓非》《淮南》《鶡冠》);集,則《文選》、《百三名傢》,暨唐宋以來專集數十傢是已。自斯以外,皆剿襲前人之說以為言,編采眾傢之精以為書。”
1984年1月25日,在臺灣出版的《中央副刊》上登載瞭一封由臺灣當局前任國防部長俞大維口述的《給女作傢陳荔荔的一封信》,信中談及:1912年,陳寅恪先生第一次從歐洲回國時,曾去拜見他父親陳散原先生的老朋友夏曾佑先生。夏曾佑對他說:“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興你懂得很多種文字,有很多書可看。我隻能看中國書,但可惜都看完瞭,現已無書可看瞭。”
當年22歲的陳寅恪對夏曾佑的這番話很不理解,告別出來時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國書籍浩如煙海,哪能都看完瞭?後來,陳寅恪先生七十歲左右的時候,又見到表弟俞大維,重提當年那件往事,感慨道:“現在我老瞭,也與夏先生同感。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