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康熙那麼恨鰲拜 為何最後沒有殺他?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康熙也迷信,民間傳說故事
康熙皇帝8歲即位後,因其年幼,有四大輔臣代其執政。
這四大輔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其中,索尼老謀深算,又加上年老體弱,所以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遏必隆性格懦弱,能力也不出眾,是一根毫無原則的隨風草,哪邊風大就倒向哪邊。於是,這四大輔臣最終就演變成瞭蘇克薩哈和鰲拜之間的爭鬥。
結果,索尼去世後,蠻橫的鰲拜幹掉瞭蘇克薩哈,成為獨掌大權的“太上皇”。
康熙14歲親政後,鰲拜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根本就不把康熙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有時候在朝堂之上,鰲拜竟然敢當著康熙的面訓斥大臣,康熙隻能忍氣吞聲。
這樣一來,更讓鰲拜忘乎所以瞭。
但康熙不是個無能之輩,他不可能允許自己頭頂上蹲著個“太上皇”。但他也不是個魯莽之輩,不可能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冒然出擊。所以,他選擇瞭暫時忍耐,相時而動。
當時,滿朝的大臣,大多依附於鰲拜。康熙要做的,就是慢慢地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力量,俗稱“摻沙子”;同時盡量把依附於鰲拜的大臣拉到自己這邊,俗稱“挖墻腳”;最後又把鰲拜的黨羽盡可能地調出京城,到外地任職,俗稱“甩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