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銀幣宣統三年版本與特征
文章分類:清朝
大清銀幣是由清政府統一管理的清戶部天津造幣總廠生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計劃發行,但真正的造幣時間為宣統三年(1911),大清銀幣重七千二分,純銀含量高達95%—97%,正面刻有漢滿雙文—“大清銀幣”和宣統三年字樣。清光緒末年,清政府為整治各地分散鑄幣而引起的幣制混亂,便致力於幣制的整頓與改革。除明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外,還詳細制定瞭鑄幣的樣式、單位、分量和成色。“長須龍”銀幣即為其中成員之一。此系列幣,體制完備,制作精美,實屬中國貨幣史上之空前。辛亥革命爆發,因而短時間便隨同其制定者被推翻而告廢止。各等鑄幣,除普通“曲須龍”一元銀幣及十文銅元在民國初年被應需而大量鑄造外,餘皆所出無多。在錢界也是名譽頗具,歷來為中國銀幣收藏的傾心之選。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版,極為珍罕。
先前根據《幣制則例》制作的“宣統年造”系列銀銅幣並未發行,而另起爐灶重新設計瞭“宣統三年”樣幣多種。宣三系列正面雷同背面蟠龍有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及曲須龍等五種形式,核定曲須龍交付生產後隨即爆發武昌起義,成為清代唯一由中央發行的國幣。這種同時進行多款版本供選擇的情形在外國司空見慣,中國機制幣史上則是前所未有。負此重任的造幣總廠於宣統二年1910)年禮聘來自意大利米蘭的喬奇Luigi Giorgi)擔任總雕刻師,推測是他引進此歐美常見的比稿方式,惟短時間內制作五種形態的蟠龍與多款花飾似非一人之力能完成。仔細觀察曲須龍、大尾龍及反龍,三者皆具有西洋雕刻註重立體的美感及線條的流暢,加上曲須龍有Giorgi簽字版來判斷,前三者皆其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