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助越王勾踐:明知其不義 為何助越滅吳?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學習管仲:如何高水準回答他人提問
在群雄逐鹿、人才輩出的春秋爭霸時代,范蠡無疑是高手雲集、群英薈萃的人才大軍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備、大德大勇不說,單憑他對勾踐認識的透徹程度,以及他退隱保身的先見之明,就足令世人驚嘆咋舌。但令人費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踐是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不義之人,為何當初還要受苦受辱,助其滅吳?
一、范蠡需要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據《越絕書》等史書記載,范蠡出生在楚國,從小就時而糊塗時而清醒,“然獨有聖賢之明”。
人們都認為他患有神經病,但當時身為楚國縣令的文種卻慧眼識英才,派手下去請,結果手下人回來說范蠡得瞭瘋病。文種笑著說:“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於是親自駕車去請,但范蠡卻避而不見(一說躲進墻洞裡學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訴兄嫂:“今日有客,願假衣冠。”果然文種再次來訪,兩人促膝長談,“終日而語”。他們認為“東南(吳、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於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來到瞭越國,受到瞭越王允常(勾踐之父)的賞識,成為越王身邊的重要謀臣。奇怪的是,自從范蠡在越國找到瞭施展畢生才華的政治軍事舞臺之後,他所謂的“神經病”竟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