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壇酒引兩大文人揮毫 王安石晏殊停船下馬為李渡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宋朝沈括
日前,“宋代官窖”釀酒遺址的發現,不僅讓中國白酒釀造的歷史又提前瞭300年,也讓宋代的酒文化再一次引起瞭媒體和公眾的興趣。
酒對於中華文化的“靈媒”作用無可替代,尤其是書法、繪畫、詩詞作品等的創作,沒有瞭酒的催化幫助,無疑會遜色不少。從唐朝詩仙太白,到宋代才子蘇東坡,都是嗜酒如命的一代風流。而宋代文人的好酒者可不止蘇軾一人。晏殊和王安石也都是當時著名的喜好“杯中物”之人。
宋代文人輩出,宗派林立,好多是“官”與“文”兼修。晏殊和王安石即是其中代表,當時王安石官拜宰相,晏殊官拜禮部刑部及兵部尚書,2人在仕途最得意之時仍然不忘閑情雅趣——用一壺酒,一支筆縱情山水,抒意暢快。
據明弘志《抗州府志》記載:北宋太平天國(公元976-983),宜黃鳳崗人鄧金林、婁寶洪來李傢渡定居帶來小曲酒技藝,江西進賢李渡開始釀制“土燒”,從此便成為“千年酒鄉”燒酒制作的開拓者,酒香綿延至今。
晏殊的傢鄉就在離李渡鎮不遠的沙河村。因為長年居官在外,故“每回傢鄉,必攏船李傢渡,購酒數壇,乃去”。據《李渡鎮志》記載:有一年他由臨川乘船返回沙河村,船過李渡時,因事耽誤,忘瞭停靠,待到發覺時,已近王傢洲,他連忙命船夫將船撐回李傢渡,買瞭幾壇好酒上船,邊飲邊欣賞傢鄉風景,隨口吟出瞭千古名詞《浣溪沙》:“紅蓼花香夾岸稠,綠波春水向東流,小船輕舫好追遊。漁父酒醒重撥掉,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消盡兩眉愁。”李渡的燒酒不不僅引得漁夫暢飲酣醉,更能撫平晏殊眉間緊縮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