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什麼要毀佛的?
文章分類:北魏
南朝(宋、期、梁、陳)與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三國兩晉之後、隋唐之前,是幾乎同時並列存在的。在中國宗教的發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與南朝佛教的興盛比起來,北朝也毫不遜色。北朝中後期,一百餘年間,僅歷魏、齊、周11帝,竟有帝後17人(若是加上妃子,那就更多瞭)出宮為尼,這實在是佛教歷史上極為少見的,成瞭我國佛教史和北朝發展史上一個奇特的現象。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門閥世族的倡導下,得到瞭統治階級進一步的支持和扶植,獲得瞭廣泛的傳播。南北朝各代統治者,包括皇帝、貴族和世族官僚都崇信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鳩摩羅什等先後被北朝後趙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堅尊為國師;南朝梁武帝ref="/liangwudi/">蕭衍更是一個篤信很深的教徒,尊佛教為國教,曾4次舍身出傢為僧,最後由朝廷和群臣以巨資贖回。
譬如,北魏文明太後馮氏、宣武皇後高氏、孝明皇後胡氏、恭帝皇後若幹氏及西魏文皇後乙佛氏等在長安出傢;宣武靈皇後胡氏更明言為弘揚佛法而出傢為尼。其時洛陽西域僧人不下3000人;宣武帝造永明寺,最多時居外國沙門3000餘人。當時文人學士亦多崇佛,致使寺廟僧人快速發展。從這樣的大背景來分析,北朝17帝後的出宮為尼,也不是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