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紅 | 馬麟與“宋元之變”藝術史分析
文章分類:南宋
你也會想看的:一代大儒朱熹卻納尼姑為妾,將兒媳肚子弄大
馬麟與“宋元之變”藝術史分析
李方紅
作者簡介:李方紅,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原文出處:《文藝研究》2016年第9期。感謝作者授權
內容提要:“宋元之變”的革命論觀點不是歷史分析,再現與表現二分並不適合中國繪畫史傳統。文人畫理念才是推動“宋元之變”的內在動力,正是南宋畫院孕育瞭這種動力。用“文人畫傳統與匠畫傳統的互動”這一概念來理解中國繪畫史中的張力,我們發現宋代畫院在“宋元之變”中,實際上充當瞭“文人畫傳統與匠畫傳統的互動”的“舞臺”。而馬麟就是這場互動演變中的一個典型標本。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關鍵時期,王國維在其《宋代之金石學》中不無感慨地寫道:“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①而有宋一代的繪畫藝術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議題。
研究宋代繪畫藝術者,往往喜歡以所謂“宋元之變”作為研討主題。數百年來,關於這一主題不乏精彩之論。明中葉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可算作關於這一主題的古典研究的集大成。南北宗論,可以看作是明代畫傢在面對明顯有別的宋、元繪畫風格時,對中國繪畫傳統的一種理解與判斷。及至20世紀,進入現代學術體系的中國藝術史學科逐步建立並完善②,相關研究者逐漸傾向於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理解宋元繪畫的差異。這一時期關於“宋元之變”研究的代表性結論是所謂的“革命論”③。本文擬從檢討“革命論”開始,指出該結論實際上隻是一種風格差異論,其距離嚴肅意義上的歷史分析相當遙遠;進而,在揭示“再現vs.表現”二分思維“革命論”的思維基礎)並不適合中國繪畫傳統的基礎上,引入“文人畫傳統與匠畫傳統的互動”④這一概念來理解中國繪畫史中的張力。在本文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使用上述概念對宋元之變作歷史分析。在這一分析中我們發現,宋代畫院在宋元之變中,實際上充當瞭“文人畫傳統與匠畫傳統的互動”的“舞臺”。而馬麟就是這場互動演變中的一個典型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