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時期劉秉忠
文章分類:元朝
忽必烈藩府謀臣
劉秉忠1216 —1274),原名侃,僧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至元元年1264)還俗時改今名。先世瑞州今遼寧綏中西南)人,曾祖仕金為邢州今河北邢臺)節度副使,祖澤遂定居邢州。父潤,1220年邢州歸降蒙古後,木華黎命官守之,許便宜立都元帥府,被推為副都統,尋升都統。武仙亂定,州帥署潤為錄事,以秉忠入質於帥府,時年13歲。秉忠自8歲入學,元帥以其知書,命僚屬教之文藝,學業日進。17歲,被辟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久之,不願困於為吏,謂丈夫不得志於世間,當求出世間事,1238年初,隱居武安山中,學全真道;不久又入天寧寺為僧,師命掌書記。同年秋,因蝗災乏食,隨師就食雲中山西大同),遂留居南堂寺,研習天文、陰陽、術數諸書。
1242年,禪宗高僧海雲印簡)奉忽必烈之召赴漠北,路過雲中,攜秉忠同行。忽必烈向海雲“問佛法大意”,秉忠侍側,應對稱旨,“論天下事如指諸掌”,顯示出博學多能,得到這位蒙古王子的賞識。海雲南還,他被留在王府為書記,隨時顧問,成為忽必烈最早的漢人謀士。張文謙說他“顧問之際,遂辟用人之路”,此後忽必烈“好訪問前代帝王事跡”,慕“唐太宗為秦王時,廣延四方文學之士,講論治道,終致太平”,於是屢次遣使到漢地征聘名士,這與劉秉忠的參謀和推薦大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