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糧海運二百年:道光“下海”一波三折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乾隆為什麼給嘉慶找瞭個包衣出身的嫡妃?
道光朝漕糧海運改革網絡圖)
清初厲行海禁,順治時曾頒令:商民私自下海貿易者,貨物入官,人即正法,傢產盡給告發之人。康熙元年1662年),為進一步擠壓縱橫臺海的鄭成功抗清大軍的生存空間,下達“遷界令”,強迫東南沿海居民內遷數十裡。
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鄭氏集團歸附,才開海禁,但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一百幾十年裡,清廷對民間海上活動的管控從未松懈。
無視“藍海” 貽誤先機
一八五五年黃河改道北徙,困擾淮安城多時的河患自此減輕。但運河北段的嚴重淤塞,讓漕糧海運漸成常態,運河之都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其實,因黃河水患不斷,漕運時通時斷,遇到饑荒之年,北方缺糧甚多,一些官員早有借海運以濟漕運之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運河咽喉淮安清口段淤塞,皇帝本人也坐不住瞭,下旨要大臣討論海運是否可行。當時的河道總督張鵬翮力主淤塞之處可以疏浚,明年糧船必定通行無誤,後來果如其言,海運之議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