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化性為善 青勝於藍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優己通古二十講:兵聖孫武明珠暗投遇而不淑
荀子,中國古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儒傢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傢的開山鼻祖。荀子教育觀取決於他的哲學觀,他的哲學觀體現在他的性惡觀。
孔子之前,人性的善惡並未成為人們討論的論題,孟子、荀子之後,性善性惡才成為紛爭的焦點。孔子不談性之善惡,隻是說“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直言“人性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過荀子的性惡觀是針對孟子性善觀而言的。
後天教育使人“去惡向善”
“偽”者,人為也。人的本性是惡的,之所以能成為善,是因為人為即後天教育。性善,不過是人後天人為努力而來的。所以荀子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人性雖惡,但經過“師法之化”和“禮儀之道”能夠去惡向善,能夠形成善良的品行。
對於人性,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但孟子也說,人性雖善,而教養之功仍不可缺,環境的良適仍為必要。人性善是可然,但不能期望其必然。正如塗之人可以為禹,但不能期望塗之人都能成為禹。人性雖善,但不能期望其行為必歸於善。
荀子則認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對“性”和“偽”之涵義,不可不慎,不可不審察。荀子所說的“性”,“性者,本始材樸也”“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總之,“性”是先天的。荀子所說的“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總之,“偽”是後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