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想稱霸 管仲竟然使出瞭這麼一招?
文章分類:春秋
政治上和軍事上解決不瞭的問題,往往通過經濟手段能夠辦得到。當今社會如此,古代社會也不乏見。齊桓公要稱霸,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一陣唏噓。迫於齊國政治高壓和軍事威脅,宋、陳、蔡、衛、鄭等國傢紛紛投瞭贊成票,推舉齊桓公為盟主,承認齊國在眾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不過,與齊國瀕臨、實力比較強大的魯國卻不依不饒,與魯國交好的譚、遂等國也持反對意見。
網絡配圖
譚、遂等國由於比較弱小,所以很快就被國富兵強的齊國消滅掉,而魯國卻不容易對付。長勺之戰,魯國軍隊在曹劌的指揮下,“一鼓作氣”,出其不意的將齊國軍隊擊潰。後來,齊國雖然數次打敗魯國,但魯國依然保持較強的軍事實力,依然充當著齊國稱霸道路上絆腳石的角色。尤其是發生在齊桓公五年的曹沫劫盟事件,不僅讓齊桓公大失顏面,而且還被迫歸還瞭魯國的被占領土。
打又打不垮,勸也勸不服。魯國軟硬不吃,這讓一心稱霸的齊桓公感到鬱悶透頂,一籌莫展。齊相管仲決定另辟捷徑,他結合當時兩國經濟方面的實際情況,想出瞭一條圍繞齊紈、魯縞發動兩國經濟戰的奇計,即通過對魯國實行經濟制裁,達到讓魯國屈服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紈,是一種細致光潔的白絹,主要生產於齊國臨淄,因此有“齊紈”之稱;縞,則是一種細白的生絹,生產地主要集中在魯國曲阜,“魯縞”之名由此而來。齊、魯兩國由於比鄰,所以兩國的特產經常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