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雖然都推重《莊子》,但是對《莊子》的理解和體會是有差異的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逼死名將白起的這9個字,堪稱古代厚黑學的巔峰!
文/張波
竹林七賢的分化,不僅是由各自不同的性格、人生志向等原因所致,也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其中對《莊子》理解和體會的不同尤為重要。雖然他們都推重《莊子》,但是對《莊子》的理解和體會是有差異的。
山濤、王戎等人看到的是一個現世逍遙的莊子,追求隱身自晦,在眾樂同,和光同塵,諳於世俗又不滯於世俗,隨著時勢的變化選擇自己的出處。就像後來山濤勸誡嵇康的兒子嵇紹所說:人生若“天地四時,猶有消息”。人世像自然界一樣更替,理應順應社會的變化,不要停滯於一朝一代,而是要尋找時機,因時、因事而動,同時又不妄動。這種思想也繼承瞭正始玄學名教與自然調和的思想,並且將二者圓融統一。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正始政治哲學與人生處世哲學的融合發展。
而嵇康、阮籍看到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莊子,追求率真的本性與心靈的超脫,寄任自然,通順物情,把精神的自由提到至上的高度。也因為對精神自由的崇尚,他們面對政治的權勢偽詐、鉤心鬥角能作出犀利的批判,成為代表社會良知的“勇士”。但是,他們又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