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今談 ┃孫中山當年改歷改元那些事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鉤沉 | 民國外交官赴日闖禍:高宗武闖禍,杜月笙撈救
孫中山像
中國古代用“幹支”紀年,60年一輪回,周而復始,循環使用。但容易混淆,後又配以帝王號或帝王的年號一並使用。從西周開始用帝王號紀年,至漢武帝起,歷朝皇帝都設立年號紀元。太平天國否定瞭帝王年號,首先提出以國號紀元。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康有為等主張變法當改元,提出以保教為宗旨的孔子紀年。梁啟超也撰《紀年公理》以為鼓吹。然應者甚少。1903年,劉師培發表《黃帝紀年論》一文,主張以保種為宗旨,用中華民族之始祖黃帝降生為紀年。但因黃帝為傳說中人物,古籍記載生卒年代各有不同,故有歧義。因此,革命黨人用此法推演的年份也不盡一致。鑒此,宋教仁主張以黃帝即位元年癸亥為紀年之始,推定1904年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二年。《民報》和其他革命報多采宋說。武昌起義時,湖北革命黨人即用此紀年發佈文告,並印行《中華民國公報》。
中國傳統歷法是農歷,又稱夏歷、漢歷、中歷、皇歷,民間俗稱陰歷。農歷實際上是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運行規律的陰陽歷。農歷月的長度以朔(即月缺)望(即月圓)月為準,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有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一回歸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積累4年就要少一個多月。因此,農歷中設置瞭閏月,把沒有出現中氣二十四節氣中排在偶數位置的稱中氣)的那個月設置為閏月,並以其上月命名為閏幾月,從而使年與年之間日數相差太大,這就給人們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因而清末以來已有改歷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