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東方朔答客難》的瀟灑倜儻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漢文帝劉恒傳奇而又神秘的“上位”之謎
董其昌《東方朔答客難》
行書紙本
縱26厘米橫334厘米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
▼
此卷行書為董其昌晚年的佳構。紙本,縱26厘米、橫334厘米,有烏絲欄界格,共69行,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書於明崇禎元年1628),董時年74歲。行書《東方朔答客難》,書體自然,平淡中求奇秀,用筆圓潤精妙。雖多用圓筆,但筋骨內含,得蘇軾書法之妙諦。全篇註重章法,字距密,行距疏,與平淡率真的書風相和諧。善於在平淡中求變化,行、楷、草相間,一任自然,用墨濃淡自由,濃者多大字粗筆,淡者則小字細筆,使全篇形成瞭生動的韻律。
這件作品書寫輕松自如,平淡中蘊奇秀,用筆圓潤精妙,法存筆端,真正是瀟灑出塵、遊刃有餘。在書寫上,他行筆輕捷,轉折自如,用筆精到,沒有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在章法上,字距密,行距疏,佈局疏朗勻稱,與平淡率真的書風相和諧,具有清潤虛靈、古淡散逸之美。董其昌善於在平淡中求變化、於灑脫中求雅逸,正合他“漸老漸熟,反歸平淡”之意。
“難”是西漢東方朔首創的一種古文體。據《漢書》本傳,東方朔向武帝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遭到冷遇,他便作《答客難》,用來自慰。文中假設有客話難東方朔,譏他官微位卑而務修聖人之道不止,他進行答辯。先說武帝時與戰國時士人處境不同,遭遇自然而異;進而說修身是士人本分,不能因時而異;最後說士人的境遇因時而異自古而然。全篇帶有詼諧的特點,發泄瞭他懷才不遇的牢騷情緒。